類型: |
恐龍雕塑 |
重量: |
50-300kg |
尺寸: |
3-6米(推薦尺寸、其他尺寸可定制) |
動作: |
嘴張合、眨眼、頭上下、頭左右、前肢動、呼吸、身上下、身左右、擺尾、叫聲(根據(jù)實際尺寸選擇合適的動作) |
簡介: 河源龍是一個既保留了小型獸腳類恐龍的一些特征,又具有鳥類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新品種,成為恐龍向鳥類演化的中間生物,為“彰顯河源市博物館館長黃東為此所作的重大貢獻”而名。 |
相關產(chǎn)品
祿豐龍(仿真恐龍)
恐龍的1屬,因模式標本發(fā)現(xiàn)于中國云南省祿豐縣而得名,也是在中國找到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。生存于距今約1.9億年的早侏羅紀。祿豐龍身體結構笨重,大小中等(6~7米長),獸腳型。祿豐龍曾被認為屬于原蜥腳類的板龍科,且是蜥腳類的祖先類型。而實際上原蜥腳類并不是蜥腳類的直接祖先,僅是一類在晚三疊紀(距今2億年前)曾與蜥腳類同時存在原始蜥臀類恐龍,生存了較短時間,就絕滅了。祿豐龍是淺水區(qū)生活的恐龍,主要以植物葉或柔軟藻類為生,多以兩足方式行走,但在就食和在岸邊休息時,前肢也落地并輔助后肢和吻部的活動。
副龍櫛龍(仿真恐龍)
副櫛龍(屬名:Parasaurolophus)又名副龍櫛龍,意為“幾乎有冠飾的蜥蜴”,是鴨嘴龍科的一屬,生存于晚白堊紀的北美洲,約7,600萬年到7,300萬年前。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: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(P. walkeri)、P. tubicen、以及短冠飾的P. cyrtocristatus。副櫛龍的化石發(fā)現(xiàn)于亞伯達省、新墨西哥州、猶他州。副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,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。
雷龍(仿真恐龍)
雷龍可能重量達26噸,而大約體長21—23米,它的脖子6米長,實際上比體軀還長。它的尾巴大約長達9米,它站立到臀部,大約4.5米高。而它身體后半部比肩部高,但當它以后腳跟支撐而站立起來,它真像是高聳入云。它可能生活在平原與森林中,并可能成群結隊而行。它可能受到Megalosaurus(斑龍)的攻擊而為其假想的獵物。
盔龍(仿真恐龍)
盔龍(學名Corythosaurus),又名冠龍、雞冠龍、盔頭龍或盔首龍,意為“頭盔蜥蜴”,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下的一屬,生活于上白堊紀的北美洲,約7500萬年前。
梁龍(仿真恐龍)
梁龍(學名:Diplodocus),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,它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繆爾·溫德爾·威利斯頓(Samuel Wendell Williston)所發(fā)現(xiàn)。梁龍生活于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,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。個體最長可超過30米,體重約10噸。鼻孔位于眼睛之上。它們的脖子無法抬高,推測是用來擴大原地進食面積的。
劍龍(仿真恐龍)
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,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,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,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御掠食者的攻擊,大約7-9米長,2.35米至3.5米高,2至4噸重。
雙冠龍(仿真恐龍)
雙冠龍(學名:Dilophosaurus)是生存于侏羅紀早期的恐龍,雙冠龍長達6米,站立時頭部高約2.4 米。頭頂上長著兩片大大的骨冠,故名雙冠龍。
馬門溪龍(仿真恐龍)
中國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,在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發(fā)現(xiàn)其化石,經(jīng)科學鑒定,屬蜥腳類亞馬目。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,體軀高將近7米。它的頸特別長,相當于體長的一半,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,且頸椎數(shù)亦多達19個,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。另外,頸部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(最長頸部可達12.1米)。與頸椎相比,背椎、薦椎及尾椎 相對較少。
戟龍(仿真恐龍)
戟龍(Styracosaurus)又名刺盾角龍,在希臘文意為“有尖刺的蜥蜴(στυραξ)”,是草食性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,生存于白堊紀坎潘階,約76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。
猶他盜龍(仿真恐龍)
猶他盜龍(屬名:Utahraptor)又名猶他龍,是種獸腳亞目恐龍,是馳龍科最大型的物種,生存于早白堊紀的上巴列姆階,約1億2600萬年前。
© 2018-2025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:蜀ICP備18023866號-1 技術支持:四川百信智創(chuàng)科技有限公司
川公網(wǎng)安備51030002000230號